|
俗话说,要致富,先修路。近年来,一条条农村公路通到群众家门口,但在河流密集,汛期较长的地区,桥梁缺位,已成为农村交通新的“瓶颈”。不解决这一“卡脖子”问题,就不能让农村公路真正顺畅。 梧州在2017年初启动“第一公里·桥”惠民工程,仅一年便在农村新建和改造320座桥,方便100多万群众出行,民心大喜。 梧州市高标准大力推进的这个惠民工程,给我们留下三大启示。 启示一:俯身为民,凝聚了党心民心 梧州市交通局公路管理处主任庞忠文告诉记者,2014年,梧州就已完成了863个行政村的公路村村通,桥梁已修到行政村,但是行政村以下的桥梁缺位,已上升为农村交通的一大突出问题。 据介绍,梧州市大小河(溪)流2000多条,修建过河桥梁必不可少。但是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通村桥梁的修建尚未有明确规定及政策,由于交通及扶贫项目“管不到”,加上建桥技术要求严格,要实行终身负责制,桥梁“缺位”很多,农村建桥的呼声很大。 在调研中,梧州市委书记黄俊华发现,一些乡村老百姓碰到洪涝,有时连门都出不了,“看着孩子们蹚水去上学,老年人撑着竹排过河去看病等等,心中不是滋味。” 梧州下决心从贯通群众脚下的“第一公里”发力,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桥梁问题。2017年初启动“第一公里·桥”惠民工程,力争到2020年,新建和改造1000多座桥梁,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地区群众身边桥梁的修建和改造。 仅仅一年,320座桥投入使用,不仅让群众摆脱蹚水过河或绕行的“险、难、阻”出行问题,还带来了人气财气,凝聚了党心民心,成为一座座民心桥、致富桥、幸福桥。随着桥的陆续建成,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网络,推动乡村“筑巢引凤”,激励优秀创业人才到农村施展拳脚,促进资本及文化“归流返乡”,从而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,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,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可靠保障。 启示二:创新机制,打造“四好农村桥” 梧州市按照“四好农村路”的标准,创新机制,实行桥梁终身负责制,把桥梁“建好、管好、护好、运营好”。 记者走进梧州市“第一公里·桥”工程指挥部办公室,只见墙上挂满了2017年开建的每一座桥的进度。 “2017年320座目标任务全部上墙、挂图作战,每完工一座、存档销号一座。”该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广平说,一年以来,他几乎跑遍了开工的每座桥。为了推进项目建设,梧州市还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,为攻坚克难提供源源动力: 征集民意,广开言路。建桥前,梧州市利用党代会、返乡农民工座谈会、基层调研座谈会等各类会议契机,认真倾听基层群众呼声。通过“我的家乡要修桥”征集活动,网络问政平台及电话咨询,围绕桥梁选址、设计等问题,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。 专责部门,落实到人。为了确保项目有序推进,梧州市在市、县、镇三级成立“第一公里·桥”协调工作机构,并提出与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建设结合起来,发挥水利、扶贫、交通等部门资金整合作用。梧州市和各县(市、区)均落实专人具体联系、跟踪、汇总、反馈。 专家小组,技术支持。为确保项目落地,梧州市交通部门建立路桥工程师专家库,成立技术专家组,负责对全市“第一公里·桥”项目的设计、施工、质量、安全进行监督指导,提供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技术服务。56名桥梁技术专家深入农村一线实地核验、技术指导2600多人次,确保桥梁项目建设质量。 跟踪监督,管养到底。除了保证建设好外,桥梁交付使用后,还建立项目管养数据库,探索出适合梧州市的“第一公里·桥”项目管养机制,做到管理不出村,维护不出镇。 启示三:多方合力,又快又好显效率 仅仅一年,该市便新建和改造了320座桥,比原计划多了一倍。缘何效率如此高呢? 党建引领,先锋服务。该市发挥各级党组织书记、机关党员干部、驻村第一书记、扶贫工作队员等先锋模范作用,各地成立“党员先锋服务队”,组织开展“党旗飘扬进工地”“一线党旗红”“一线建功大行动”等,组织党员小分队深入7个县(市、区)58个乡镇,靠前监督指导,把建好“第一公里·桥”作为头等大事来抓。 多方合力,其利断金。该市采取财政投入、项目整合、企业捐助、部门帮扶、社会支持、群众筹措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,通过爱心捐资、冠名建桥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桥。2017年投入8761万元,其中,财政奖补1573万元,整合项目资金6518万元,部门帮扶37万元,企业捐资137万元,群众自筹119万元,其他377万元。 在各方支持以及群众的拥护下,“第一公里·桥”惠民工程建设进展十分顺利。 |
|梧州在线|申请友链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城市部落_梧州第一人气社区_中国BBS社区100强
( 桂ICP备15004248号 )
GMT+8, 2023-10-2 06:06 , Processed in 0.168474 second(s), 34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